经过了这个充满堂皇宣言与破灭假象的世纪,我期待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让真实无虚的成就获得重视,而非冠冕堂皇的各种宣言。1
进入千禧年后,里希特更加专注于抽象画的创作,但描绘稚子莫里茨 (CR: 863/1-3) 的三幅画作则是例外。很明显地,透明性、半透明性、不透明与反射等现象仍然是里希特现阶段最关注的创作主题,这距离他上一回对这些主题进行有组织的探究已经时逾近十年了。2002年的一些作品让玻璃成为他创作舞台上的主角,而这批作品则以2001年的《八块灰色》(CR: 874/1-8) 为先驱。《玻璃片》 (CR: 876-1)、《4片直立的玻璃》 (CR: 877-1) 与《7片直立的玻璃》 (CR: 879-1) 等作品,显示里希特希望将墙上作品转化为雕塑。
2002年对里希特也是意义重大的一年。他的大型回顾展《绘画40年》(Forty Years of Painting) 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MoMA) 登场。由Robert Storr 策展的《绘画40年》展出190件作品,并有一份重要的展览图录同时出版,堪称里希特艺术生涯中覆盖性最最完整的展览之一。这个展览也确认了里希特作为国际顶尖艺术家的地位, Storr 在导言中说这是里希特在美国'迟来已久'的肯定。2
2003年,里希特受到一篇报导某些昆虫身体会发光的文章启发,创作了4幅标题为《硅酸盐》 (CR: 885/1-4) 大型作品,该文刊于2003年3月12日的《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3 这四件大型作品很可能是里希特的抽象作中,生物特色最明显可见的作品,让人联想到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成与基因序列。
里希特下一个重要(就某些层面而言也是相当出人意外)的突破,是一幅标题为《九月》(2005年,CR: 891-5) 的画作,该画描绘美国纽约世贸大楼在2011年9月11日所遭受的恐怖攻击。Storr 于2010年出版了一本讨论该画作的专书,书中提出一个问题:'这样一件小型且几近抽象画的单幅画作,描绘世界近代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事件的作品,它的意义究竟何在?'4 《九月》画的是联合航空175班机撞上纽约世贸大楼南塔时爆炸的情景,根据 Storr 在书中的描述,里希特的这幅画不仅提出并概括了该攻击事件所引发的很多复杂的地缘政治议题,以及造成无数人的丧生,并影响了更多人的生活。 这幅画虽然强烈地展现了该事件影响的深远与承载的意义,但画本身避免将事件夸大宣染,选择用沉静的力量来唤起一种生存的麻木感、悲伤与不解。 评论家 Bryan Appleyard 在《周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 的撰文中描述该画作为'关于911事件的最伟大作品',并道,'这件作品让事件当日再现,确切捕捉了彼时彼地的景况,没有添加多余的任何一字一句。5
翌年,即2006年,里希特完成了最重要的抽象联画之一《约翰凯奇》(CR: 897/1-6) ,这六幅大型油画被泰特美术馆馆长 Nicholas Serota 爵士称为'气势宏伟'6。这组画以美国先锋派作曲家约翰凯奇命名,里希特与约翰凯奇生前并不曾谋面,但他与凯奇的作品素有共鸣。里希特与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 自九十年代起就是谈论里希特作品的最重要人物之一)对谈时曾提及,他当时在工作室时一直听着约翰凯奇的音乐。7 里希特在2004年接受 Jan Thorn-Prikker 访谈时则提到,'凯奇差不多就是这么说的,'我无话可说,但我还是在说。'我一直觉得这段话很棒,想继续走下去的话,这就是我们最好的选择。'8 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Cage – Six Paintings by Gerhard Richter (约翰凯奇:里希特的六幅画)》里,Storr 在结语中提到里希特所引述的上面一段话,他写道,'用里希特自己的话和自己的逻辑来说,(《约翰凯奇》画作) 是里希特对无言的一种美丽演绎,同时也再度宣示他毫不妥协的独立性。'9 自从2008年时与《巴赫》四联画在科隆路德维希美术馆 (Museum Ludwig) 联袂展出之后,《约翰凯奇》这组六联画就一直陈列于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 (Tate Modern) 内。
2007年,里希特完成了一件堪称他历来最庞大的委托作品,即科隆大教堂 (Cologne Cathedral) 的大型彩色玻璃窗,用以取代该教堂在二战期间被摧毁的一扇窗户。里希特在2002年受委任,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他耗费大量的时间来设计并完成这件成品。他在为2006年7月的一项会议的准备笔记中写道的,
2002年初,科隆大教堂的总营造公司提议我为南翼的窗户设计玻璃作品。基本原则是六名殉道者的画像,并需符合教堂的建筑年代。这样的殊荣将于我,无疑让我非常感动,但我很快就了解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尝试了几次之后,我还是无法掌握这个主题,正当我准备承认失败时,却忽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想根据以前的《4096色》作品创作这件作品。我把设计样本放上窗户,那一刻,我看见了唯一的可行之道。10
几个月后,里希特开始着手以测试图案与几个不同的设计概念打造模型,他最终选择的设计由11,000块手工吹制而成,长宽均为94毫米的玻璃方块组成,其中半数的玻璃方块是由电脑随机选取,另一半则是前者的镜像。《科隆大教堂的窗户》 (CR: 900) 不仅仅是由六十与七十年代的色卡系列和颜色作品延伸发展而成,同时也受到他1989年创作的《玻璃窗,625色》(CR: 703)的影响。科隆大教堂的窗户成果非凡,既真实又具体,制作过程完整地记录在由Corinna Belz拍摄,2007年发行的影片《科隆大教堂的窗户》中。11
2008年,里希特开始创作一系列重要的彩色抽象作,标题为《辛巴达》(Sinbad,CR: 905)。这套作品包含100幅以瓷釉在玻璃背面作画的小型画作,是里希特首件以小说《一千零一夜》(The Book of On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 [Arabian Nights]) 为主题的系列作品,之后,他又在2010年创作了一套《阿拉丁》(Aladdin,CR: 913, 915)。相关的《巴格达》(Baghdad,2010年,CR: 914) 系列与《阿卜杜拉》(Abdallah,2010年,CR: 917)系列,显示里希特对中东的关注。利用了里希特在七十年代晚期与八十年代早期创作抽象画时探索出的鲜艳色彩,《辛巴达》是一趟名副其实的的色彩与抽象之旅,丰富而欢愉。
里希特为探索抽象与色彩找到的几种最新方式中,其中一种采用了条纹。标题为《长条》(2011年,CR: 920) 的作品由数十条不同宽度的水平条纹并排组成,总横幅达三米,这些条纹以数位印刷的方式印在纸上,再压裱在铝板和有机玻璃板之间。这件作品像是一道令人垂涎的开胃菜,让我们对里希特的创作动向翘首以待。这位全球产量最丰、最受崇敬的在世艺术家,孜孜不倦地探究着绘画与图像的语言和可能性,因此直到今日,他仍然站在当代艺术发展的前缘。2011年10月,为配合里希特80大寿,伦敦泰特美术馆 (Tate Modern) 展出里希特大型回顾展《里希特全景回顾展》 (Gerhard Richter: Panorama)。该展览并将于2012年先后巡回到柏林新国家画廊 (Neue Nationalgalerie) 与巴黎蓬皮杜中心 (Centre Pompidou)。
艺术家简介由 Matt Price 与 Carina Krause 在2010-11年间为网站 www.gerhard-richter.com 筹备。本文的完成仰仗 Dietmar Elger 的学术知识与热心指导,在此衷心致谢。
1 Stefan Koldehoff 访谈里希特(1999年),出自 Gerhard Richter: Text,第353页。
2 Storr 著,出自Forty Years of Painting,第13页。
3 Elger 著,出自 A Life in Painting,第348页。
4 Robert Storr 著 (2010年),出自 September: A History Painting by Gerhard Richter,Tate Publishing 出版,第43页。
5 Bryan Appleyard 撰,周日泰晤士报 (The Sunday Times), 文艺版,2011年8月28日,第11页。
6 Sir Nicholas Serota 著 (2009年),出自 Cage: Six Paintings by Gerhard Richter前言,Tate Publishing 出版,第6页。
7 Robert Storr 著 (2009年),出自Cage: Six Paintings by Gerhard Richter,Tate Publishing 出版,第54页。
8 Jan Thorn-Prikker 访谈里希特(2004年),出自Gerhard Richter: Text,第478页。
9 Storr 著 (2009年),出自 Cage: Six Paintings by Gerhard Richter,Tate Publishing 出版,第86页。
10 里希特,记者会记录(2006年7月28日) ,出自Gerhard Richter: Text,第518页。
11 这部纪录片名为《科隆大教堂的窗户》(Das Kölner Domfenster [The Cologne Cathedral Window]) 。德语发音,英文与法文字幕。影片由 WDR/Arte 与 zero one film 制片公司制作,Buchhandlung Walther König 公司发行。